博客年龄:17年10个月
访问:?
文章:354篇

个人描述

我,Clemence,帅哥,奔三。骄傲娇纵,自私虚荣,不是好对象。QQ: 583247876 , MSN:guaguajiao730@hotmail.com , E-mail: vivianhingis@sohu.com

中国导演的“体制外”情结,兼论“第五代”“第六代”

2007-06-06 00:18 阅读(?)评论(0)

    总的来讲,我观看国产电影数量远远高于国外电影。也许正是看得太多,不知从何说起;也因为对中国导演普遍不太认可,于是也懒得去说了。
  近来想写一点关于胡戈的东西。但如果胡戈成为我写国内电影的“第一篇”的话,那么“整鬼专家”要上头条了。这怎么可好。
  干脆趁世界杯闲暇随便写点关于国内导演的文字吧。以免抬眼只见胡戈,四处难寻凯歌。岂不太没格调?人都是有虚荣心的,大家见谅。
  我就采取“漫谈”形式,反正世界杯期间也不可能有正儿八经写文章的心情;同时也是水平有限的缘故。
  
   一
  首先说陈凯歌。《无极》一出,天下大乱。国内观众迅速分为两派。一边“哭天喊地”忏悔着:“原来我们一直错怪张艺谋了。”一边坚定不移力挺“陈陈”组合,谁能不打盹儿啊,况且他的首场“个人秀”《黄土地》不是很窈窕吗?成名专辑《霸王别姬》不是很妖媚吗?《荆轲刺秦》不是很性感吗?《和你在一起》不也很煽情吗?
  那就说“霸王”。它确实可称经典。以京剧为载体,展现中国近代的兴衰荣辱,呈现中华大地上芸芸众生的生活百态。人物关系千丝万缕,人物性格立体而复杂;而中华国民的根儿,那些卑微的本性,却得到不断的强化,一次次震颤我们的心灵。
  比如,段小楼就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现实的、世俗的中国人的典型。反复观看,仔细回味,我发现他身上体现的东西不比啊Q少:
   1·世俗,懦弱但有韧性;
   2·有点侠义精神但显得有些“草莽英雄”;
   3·对国外的“民族主义”情节和对国内权威的阿谀奉承,在前后对比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4·有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
   5·有时正义凛然有时又十分圆滑
   ……
  这只是冰山一角,四爷、蝶衣、菊仙、“小革命”同样值得玩味。正是导演准确把握这些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才使电影生动感人。加上唯美的画面,感人的音乐,成就了这部里程碑似的作品。
  如果还要分析,可以查阅图书馆里面的专业书籍了。这些都是它的优点,不能否认。
  
   二
  但从中,我们也发现陈凯歌的一些做作之处,一些为拿奖而为之的痕迹。
  很多人说张艺谋为迎合西方观众。拍了一些让中国人不能接受的画面,设计一些有争议的情节。这些都不假。那么为什么这些中国导演对国外的认可看得比中国观众的接受还重要呢?这个姑且放在后面分析。
  其实在张艺谋之前,陈凯歌就已经开始在西方人面前“献丑”了,美其名曰“发扬国光”。
   国外影评人曾概括过中国电影获得西方认可的三个标准:
   1·朦胧的政治;
   2·悠远奇妙的历史;
   3·好听的故事。(没有说要有出色的演员,估计西方人看中国人总觉得弱小无力,开玩笑。^_^)
  
  分析一下,无非是说,外国人对中国电影感兴趣,想看到的是这些因素:时代性对中国人的摧残,以及中国人对压抑的反抗和被扭曲(外国人也喜欢玩赏我们的痛苦);有趣的民俗(外国人很好奇,对京剧、傩戏、变脸等十分好奇);故事要生动,要有一些“故事性”的场面出现。
  
  那我们看,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里,已经为西方观众“量胃定做”了这几道菜。
   1·程蝶衣正是一个十分吸引西方人眼球的形象,他是一个和中国传统格格不入的浪漫主义者。他性格的形成和自幼的经历、时代的压迫不无关系。
   2·他的浪漫追求,“弘扬”了中国京剧艺术精神;满足了西方的好奇心。他同时是李安模式的始作俑者——卧虎藏龙是中国武侠吗?不是,是为西方人拍的武侠;是弘扬东方文化、民俗的武侠。
   3·同性恋产生于艺术及时代压迫的基础上(蝶衣从小生活可怜,对小楼心存感激;性格使他觉得生活中没有太多乐趣,京剧是他精神的寄托),也是西方喜欢的主题(看看《断背山》这么首欢迎就知道一二了,小说还是他们自己的产物)。同时,蝶衣、小楼、四爷、菊仙的纠葛,增强了故事性(而在中国人看来,同性恋话题在当时是十分避讳提及的)。
  
  段小楼、四爷这样的人,是同一类人;如果只有他们,电影会变成另外一部《阿Q正传》。而蝶衣这个角色的加入丰富了故事,但他却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即使要丰富故事,为什么又扯上“同性恋”这个中国人并不十分关注的因素呢?
  
  这就涉及到小说作者李碧华的创作思路了。作者是否和陈凯歌想要表现的完全一致呢?李碧华的创作动因又是什么呢?她所写的是自己对人生命运的看法,还是在有意探询东西方人的差异呢?
  
   三
  简而言之,看了李碧华的小说之后,我的感觉是,作者想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展现我们所生活过的年代,进而想到我们中国人曾一路走到今天的历史,透露一些反思一些无奈。通过蝶衣这个人表达了作者的追求,理想人格的标准。它单纯、孱弱,以无力的方式抗击社会,最终会失败。作者可能并不认同他的存在方式,但他是值得尊敬的,值得歌颂的。
  反观电影,陈凯歌将主题伸展,并且对准了西方人伸展。他更多的是要让他们看见中国的不一样,同时又让他们找到一个共鸣点:理想主义的、同性恋的“程蝶衣”!
  
  说一句很实际的话,大家也摸着良心想一想:你真正理解《霸王别姬》是在自己几岁的时候?你当时对它的喜爱有多少是处于爱面子,如果连《霸王别姬》也没有看过还有文化吗?
  看国外震撼人心的片子,你即使初中的时候也会流泪,如《辛德勒名单》。而我们大多数人是在大学以后才觉得《霸王别姬》不错,而且不排除权威对我们的一再灌输;就像吹捧鲁迅一样,使我们丧失了自己的判断。
  我可以负责人的说,陈凯歌是一个聪明的好导演,但也是极具功利心,极有权利欲的中国士大夫。他注定不会成为一个为艺术而拍电影的大家!
  
  《无极》出来以后,我们终于看清了陈导的真面目。电影里面将所有能赚钱、能吸引西方人的要素都想到了,但故事本身太差,企图没有得逞。
  同性恋还有,中日友好及仇恨也有,全明星阵容,传说故事又是中国特色的密幻背景……
  当然,任何导演在拍电影时肯定会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这是商业社会的法则,不能要求导演都拍公路电影,或者拍独立电影,都在拍完电影后去做乞丐。
  但相对来说,张艺谋的动机要比陈凯歌稍微要纯粹一些,或者说没有他那么急功近利。
  所以可以再下一个结论:我们确实错怪张艺谋了。中国电影不能太极端了。
  
   四
  我们普通老百姓不能看出陈凯歌的用意。但业内人士是十分清楚的,他们知道要怎样才能获得国外认可,怎样才能占领中国电影市场的份额。
  这里,就可以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些导演要拼命在国外获奖。原因很简单:他们功力不足,只好“曲线自救”。
  简言之,试图在国外混名声,再回国占领市场——从“体制外”打入“体制内”。
  
  中国人是很迷信权威的民族,我们缺少发现的眼光,怀疑自己的发现;容易听信权威的推荐。就好比我们不知道读谁的书好,社会说谁好我们就看谁;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当你发现谁的Blog很好,但那里似乎人气不旺,嗯,算了,我还是看看韩寒、郭敬明的Blog吧,大家都在看。而那里没有几个人看,大家都不觉得好,估计是不好吧。
  于是,这些导演需要国内的权威认可他们。怎么才能认可他们呢?
  这里又有一个“情结”了。中国人都有“崇洋媚外”的潜意识。如果西方人说好了,那还能不好吗?
  
  这样整理一下,就是:导演们利用中国人“媚外”的心理,在国外得奖载誉而归后,就能得到国内权威的推荐;从而吸引中国观众的眼球,占领中国电影市场。(而他们本事水平是有限的,要在中国本土出人头地是困难的,只有走“曲线自救”的道路。)
  
  《孔雀》得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全国炒得沸沸扬扬,但它真的好吗?
  其实不好,而且还漏洞百出。想想看吧,在那个年代可不可能有那样的事情发生?弄出一些我们今天看来都是十分前卫的行为。不就是要给西方人看他们想看到的“震撼”吗?完全篡改历史!
  按理说我们和前面一两代总有点无法相互理解的思维吧,结果电影里面的人全按现代都市标准做事情,挂羊头卖狗肉!
  当你看到她在自行车屁股后面绑一个降落伞的时候,你感动了吗?你被骗了!如果不是为了煽情,不是做作,根据历史考证,那样的事情从来不曾发生过。那是艺术夸张吗?那是篡改历史。真正伟大的电影是不会借用这样的方式来取得震撼效果的!
  
  我们看很多中国导演的电影都觉得很晦涩,没什么意思;但却经常有新闻报道他要去什么电影节参赛。我们觉得没什么戏的时候,他们却能够获得一点奖项。慢慢我们麻木了,甚至怀疑自己不懂电影。以后只要听说什么电影要参赛,一定要关注一下,很“媚俗”,否则就落后了。当然这正是这些导演的目的所在。
  我为什么喜欢看西方电影。除了学习英语的目的外,我清楚看到那些导演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能力。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好好拍电影,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不像中国导演,总以为自己是搞艺术的,高高在上;总想成为电影界的“一哥”。所以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不好好拍电影,成天想着通过在国外拿奖,再到国内混地位赚钱。简直道德沦丧!
  
   五
  于是更年轻的,所谓“第六代”导演也趋之若骛,开始走“留洋海龟”的道路。
  在这里声明一下,我一直很反感“第六代”的说法,干嘛给他们这么高的帽子。
  第五代确实可以这么说,他们沾了中国国情的光,从几乎没有到有很多,不论好坏,确实有不小的贡献。
  但现在哪里还有第几代的说法,时代不一样了,他们还想继往开来,走星光大道?做梦!人人扛个DV,都说自己是斯皮尔博格?
  
  看看《十七岁的单车》吧,看看《青红》吧,看看贾樟柯这大爷吧。他们的电影确实还是有自己的思想,不能说他们完全没有水平就想获奖。但目前还不足以达到他们理想的地位。你们应该好好练习内功,不要急功近利,否则会耽误自己的前途。确实在中国这样浮躁的环境,以中国人这样的民族性格,要真的做到为艺术献身是不太可能的。反正尽力吧。不要一有一点成绩就好高骛远;或者激流勇退,马上混个什么主席来当,为自己的儿女未雨绸缪。
  
   六
   补充几句:
   1·其实我自己还是很看好王小帅和张扬等少许这几个人的。也喜欢看他们的电影。但有时候看到里面的情结的做作,会不太舒服。人总难免俗,在说他们的时候我自己也不就是一个俗人吗。
  倒不是想批判他们,只是一时的想法而已。就像“狂人”写“日记”。生病时看清世事,病好以后继续“吃人”。所以文字只是我用来自娱自乐的东西,没有更远的要求,也没有对自己的约束。我还是俗人一个。
   2·除此,我还喜欢姜文的电影。虽然数量不多,但看了之后很有感觉。期待他的新作吧。
   3·写完才发现,居然忘记了写张艺谋。问题很严重。不过一口气下来,也没有办法加进去了。其实大家对他的了解比我多很多。
  只是补充说,张艺谋有他的特点。比如色彩、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意境的渲染等等。这些他的风格,我们也不能太过苛刻。
   而从个人单纯的喜好来看,我也更喜欢张艺谋一些。
 
评论(43)┆引用┆阅读(3160)┆圈子┆编辑┆打印┆有奖举报

  最后修改于 2007-10-27 09:09    阅读(?)评论(0)
作者已禁止网友对该文进行评论